“里程担忧”影响电动汽车销售 专家称不必过于担忧

来源:腾讯汽车      2016/8/17   浏览14797次   

[摘要]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电动车近年来似乎越来越流行——看看特斯拉Model 3今年早些时候的火爆销售——但对于电动车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a_副本.png

 

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电动车近年来似乎越来越流行——看看特斯拉Model 3今年早些时候的火爆销售——但对于电动车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还远未克服“里程焦虑”——这一词汇描述了当司机知道其电动车电量即将耗尽,而且离充电站还很远的时候的忧虑状态。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和圣菲研究所的研究员周一在《自然能源》中发表了一项的新研究,这项新研究可以很好的解决“里程焦虑”这个问题。该项新研究对美国驾驶模式的每一秒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其他方法加以证明,基于此获取大量的数据,从而整合出众多的日常驾驶案例,研究员从这些数量庞大案例中分析发现,里程焦虑可能有些夸大了。

 

作为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数据、系统和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员杰西卡·特兰西克称:“研究发现,即使一整天都不能充电,当前市面上低成本的电动汽车也可以保证路面上87%的汽车每天的正常行驶。”当然,即使剩下13%的车辆日常的能源消耗超过单个电池的电量,车主也完全可以在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内来回行驶——因为没有人会想让他们的汽车在路上耗尽电量。然而,我们也无法忽略克服里程焦虑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顺便说一句,除了里程焦虑这个问题,其他影响因素都明显倾向于对电动汽车有利的一面。

 

例如,研究表明,虽然存在许多的地区差异,但目前收集的排放数据显示,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出行更加环保。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基于大量细粒度数据的建模练习。而这项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清楚了解电动汽车使用多少能量,由此便可掌握其电池消耗速度有多快,然而汽车能量消耗不仅取决于行驶距离,还有其他细微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温度、机器空转时间、司机如何迅速加速以及其他更多因素。

 

因此,该项研究结合了美国不同地区每小时的温度数据、出行距离数据、不同燃油经济性汽车的经验数据,以及最重要的一项数据——车辆实际速度的GPS导出数据以及各数据每秒的变化,以此来衡量电动汽车的耗电问题。在该项研究中,认为价位适中的电动车——2013年日产Leaf——而且每晚都需要充电。2013款日产Leaf值得人们关注牢记——该项研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电池也会日益改善并且成本也会降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会不断扩大,人们日常出行驾驶电动汽车的比例也会增加,而且电动车一次充电也可满足人们的出行距离。

 

特拉华大学无碳电力集成中心在针对这项研究的一篇评论中写道:“当前电动车中配备的电池型号都可支持大多数旅行的里程范围。如果电池规格可以达到美国远景研究规划局—能源部设定的目标,电动车将会更出色。”

 

当前研究中存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在关键研究结果中没有发现太多地区差异性——87%的民众每日行驶的能源消耗,电动车一次充电就足以供应。特兰西克称:“在美国各个迥然不同的城市中,该数据的不同仅在84%到93%范围内。因此,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密集的城市地区存在很高电气化潜力,其他正在扩大的周边小城市也有电气化潜力。”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限制因素阻碍大比例的将当前汽车替换为电动汽车。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晚上为汽车电池充电,例如居住在公寓的居民,他们往往会把汽车停止街道边。此外,虽然电动汽车的电量足够我们每日的平均出行里程,但我们偶尔还想要驾车长途旅行,例如假期旅行。

 

事实上,这就是奥巴马政府近期制定重要战略计划的原因,政府计划大大增加全国充电站数量,让旅途中更快捷、频繁的充电成为可能。

 

研究发现,理论上在转型期美国运输部门的尾气排放量将大幅削减。特兰西克称:“如果有90%民众驾驶电动汽车,那么可以节约汽油消费量60%左右,但只会减少排放量约30%,这已经是很重大的数值了。”

 

美国前环保局局长马尔格-奥格(Margo Oge)写了一本关于电动车的书——《驾驶未来:以清洁智能汽车应对气候变化》,马尔格-奥格在《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中赞扬了特兰西克的新研究,评价这项研究“精妙而深刻”。

 

马尔格-奥格在邮件中称:“对于电动汽车这项新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让消费者们了解电动汽车的优点好处。然而汽车制造商们并没有使用大量资金来为电动汽车做广告。汽车制造商们认为在电动汽车上花费越多,电动汽车反而不能走的长远,我们需要打破这个谬见。”


(责任编辑:许江琴)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