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天能 前瞻性技术引领绿色发展

来源:中电动车网   综合报道   2022/4/8   浏览333857次   

[摘要]以天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正坚定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推动打造民企“低碳样本”。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源泉。天能作为一家技术引领型新能源企业,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高度耦合,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锚定“十四五”,发力新赛道


日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先后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多份重要文件,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实现清洁化能源发展,提纲挈领,指明方向。


落实“双碳”目标任重道远,以天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正坚定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推动打造民企“低碳样本”。


2021年以来,天能立足“实业+科技+资本”,不断加码氢、储赛道,打造铅锂之外的新增长极。


氢能领域,天能先后与吉利、南京金龙、雅迪、徐工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力商用车、两轮车、工程机械等民生领域;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北京化工大学等展开技术合作,逐步提升在前端制氢、燃料电池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绿氢蓝氢并举开发,进一步构筑起天能氢能产业生态圈。


(天能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2021年,天能在氢能领域先后获得浙江省省级新产品5项、浙江省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1项、2021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1项、浙江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1项、新增专利申请23项,参与国家标准2项。产品成功覆盖电堆、膜电极、集成系统等。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装备基础和关键技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目前,天能已在全球多地完成储能解决方案的实施及服务,包括了非洲光伏储能离网项目、甘比亚总统别墅光储系统、智慧微网铅炭电池储能电站、青岛院士港光储微网锂电储能系统项目等多个项目。


(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


在中央电视台报导的浙江省首批在建的4个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中,天能参与了2个项目——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项目以及衢州灰坪乡大麦源储能电站项目,其中,“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项目”也是全国首座电网侧储能电站。


在应用创新上,天能锂电ITR18650-2600E高能电芯成功交付法国道达尔旗下的SAFT公司,将为卫星提供电力储能保障,标志着天能锂电储能进入“飞天”应用新场景。


(天能锂电储能助力国际航天)


在战略合作上,天能积极与大型能源企业如华能(浙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推动以锂电、铅炭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全方位合作,全力推进“新能源+储能”发展新模式落地。


天能在储能产能与产线布局上也完成了一系列扩充和优化。投资39.7亿元的10GWh锂电池项目已经公示,二期工程日前正式启动,全部建成后将为天能深入乘用车、储能等领域提供有效的产能支撑。此外,天能还拟投资51.7亿元在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分三期投资建设年产15GWh储能及动力锂电池项目。



当前,天能在储能领域已经完成新一轮发力,覆盖三大领域五大场景,实现了储能电站、微电网、离网光储发电系统的建设与推广。


青绿无垠,打开“城市矿山”


对既有资源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新能源行业而言,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生,关系到产业能否实现绿色闭环和健康发展,其在“双碳”时代的重要性尤为明显。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天能在这一领域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天能依托强大的市场地位及浙、苏、豫、皖等地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了集“回收-冶炼-再生产”为一体的、含“铅循环+锂循环+大循环”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为庞大的退役动力电池找到一个绿色环保的处理模式。

(位于江苏的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回收网络方面,天能构筑了“锂电+铅电回收再利用流通服务网络”,在京、津、沪、苏、浙、鲁等22个省市建成蓄电池循环回收试点公司;同时,取得12个省级蓄电池合法回收资质。拥有遍布全国的50万+蓄电池回收网点。


在处理能力上,天能已经具备年处理100万+吨废旧铅蓄电池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及绿色回收再利用能力,每年可为还原健康绿色地球减少铅矿开采5.55万吨、固废排放2.1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50万吨,再生116吨以上贵重金属新材料。


科创领航,夯实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定位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也释放了更大机遇。


面对历史性机遇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能从港股上市到登陆科创板,品牌的科创属性被进一步强化,这是天能从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科技创新型新能源企业转型的重要信号,最外显的特征就是定位的升级。


天能正深度经历从过去只专注两轮电动车用铅蓄电池的产品提供商,到如今铅锂氢多元技术共驱、多业务场景共行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天能逐步完成了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布局和“全栈式”服务生态的打造。


天能在中央研究院下设铅基、固态、钠电、先进燃料电池研究院,分别聚焦于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应用基础技术、前沿产品技术、产业化产品化技术研究,开展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在此背景下,天能已经褪去铅电独舞的光环,排布出铅、锂、氢为三核,钠、甲醇、氨等为侧翼补充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阵型,并在出行及储能领域付诸实践。


比如在出行领域,天能一方面基于技术攻坚与产品迭新持续巩固在动力铅电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借助与法国SAFT的深度合作,将航天级技术应用于两轮电动车用锂电池的研发与升级。天能在氢电两轮车动力系统应用上也跨出了引领性的脚步,与雅迪等电动车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于2021年3月推出首款氢电两轮车。


(责任编辑:葛良宵)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