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谁为电动车产业破局

来源:天府早报      2007/8/13   浏览6353次   

电动车“老国标”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新国标”迟迟难产,交管部门连日来按老标准加大管理力度,不仅撤销了原有的28个电动车便民上牌点,同时,对需要上牌的电动车进行“称重量,测速度”,电动车产业发展遭遇政策瓶颈,企业徘徊在十字路口,面临两难处境———

直击现场>>

“要上牌?先称重!”惹争议不断

连日来,交警各分局门前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景象,电动车排队上牌的车水马龙的场面不见了,一天也上不了几辆车的上牌情景,与数月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原来,自从对每一辆需要上牌的电动车进行“称重量,测速度”以来,大量原先能上牌的电动车一夜之间就被拒之门外。记者现场了解到,由于“重量原因”无法及时上牌的电动车让生产厂家一筹莫展,一些企业已经连续几天停产,经销商不断将这些车辆退回厂里,企业的损失几乎不可弥补。与此同时,不少厂商对“要上牌,先称重量”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按照“老标准”规定的整车重量不得大于40公斤,在他们生产的多款电动车中,只有一款车能勉强达标!但他认为,这个标准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的现状,他呼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规的时候,能借鉴外省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听取行业人士的意见,将电动车的重量标准能放宽到50公斤!他认为,从电动车国家标准发布8年来,电动车整车的质量尤其是安全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整车车架及相关配套零部件的加固处理,虽然客观上增加了整车重量,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车的安全特性,是人性化的举措。“过轻的电动车并不一定安全,也可能导致整车行驶不平稳,安全隐患反而增加。”他反复强调。

业内回应>>

“重量”绝不是电动车达标的否决项

据了解,目前我省电动车生产企业执行的标准GB17761-1999是在八年前制定的,其中规定的电动车整车重量需控制在40公斤以内,但这项标准据称已经严重不适应行业的发展。

记者为此电话采访了现行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电动车专家倪捷,他肯定地回答:“重量不是电动车是否达标的否决项目,这只是推荐项目。”他介绍,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最高车速、制动性能和车架及前叉”是判断电动车是否合格的否决项目,即一项不合格即可判整车不合格;而在包括“整车重量”在内的18个“重要项目”中,只要15项达到标准要求,13项“一般项目”中9项达到标准,而且三项“否决项目”都合格,整车即可判为合格。

倪捷认为,“电动车称重量的做法是愚蠢的,是愚人节的最大笑话!”他指出,出现这种情况,后患无穷!“为了上牌,生产厂家可能片面追求低重量,对一些关键部件,如车架用的钢管,厚度会越来越薄,其安全性能就得不到保障,只会增加安全隐患”。倪捷强调,现在的电动车为了自身的安全,不断地在关键部位进行加强,势必造成重量增加,但这种重量的增加是合理的。重量与安全隐患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关部门将“整车重量”作为电动车能否上牌的硬性指标进行推广,明显是对国家标准的理解偏差!他呼吁,应立即停止“称重量”这种不妥当的做法!

昨天(9日),成都市电动车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表示,将于近日就“称重量”的做法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涉。

专家支招>>

制定地方法规,刻不容缓

针对行业所处的现状,有识之士呼吁尽快建立地方紧急应对预案,在“新国标”出台之前,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现状的地方法规,才是出路!

记者了解到,在浙江省的杭州等地,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制定了符合当地情况的电动车地方标准,该标准将电动车重量放宽到50公斤,设计出厂时速规定为25公里/小时,经过市场几年来的实践检验,不但没有提高电动车的事故率,更没有影响到电动车用户的安全。据央视《新闻调查》等栏目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在对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事故率进行的比较发现,电动车事故率是最低的。专家介绍,用户按15-25公里/小时的车速行驶,电动车是很安全的,因为电动车的制造技术目前已经能够完全满足电动车的骑行安全需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动车产业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新技术在整车上广泛、大量运用,电动车的发展速度已经将现行标准远远抛在了后面,电动车越来越受欢迎,其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这势必加剧整车质量与现行标准的矛盾冲突。为此,有识之士建议将整车重量上限放到50公斤,该建议得到业内专家的支持与肯定。“国家标准改革势在必行,电动车发展是阻止不了的!”成都市电动车行业协会周卫标副会长如是说。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