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央行:此地没有次贷危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8/22   浏览4256次   

西方主要国家中唯一没有向市场注资的央行

天意

在美国次级贷危机令多个国家中央银行展开2001年“9·11”事件以来规模最大的救市行动之时,只有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稳坐钓鱼台,没有任何动作,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成为西方主要国家中唯一没有向市场注入资金的央行。

而且,几乎所有媒体都忽略了英格兰银行的“无为而治”。近两周来,英国绝大多数报刊的财经版面都充斥着对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干预行动的报道,以及专业人士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很少有人提到英格兰银行在这次市场危机中的举动。

市场动荡“应受欢迎”

事实上直到13日,英格兰银行才首次就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发表声明,称该行的借贷体系能够应对“当前较为吃紧的市场状况”。该行行长默文·金还表示,这样的市场动荡代表了“一种更为实际的风险评估方式”,应该“受到欢迎”。这表明,英格兰银行认为英国金融市场的状况还没有那么糟。

当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纷纷向市场注入巨资时,为什么偏偏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体系能够应对“较为吃紧的市场状况”?

这是因为,英格兰银行去年实行了一项借贷机制改革,允许各金融机构以高于基准利率(目前为5.75%)一个百分点的利率(目前即6.75%)向央行借款,且额度没有限制。但在市场状况最为糟糕的8月9日和10日,英国银行间的拆借利率也没有高到6.75%,因此没有银行采用这条渠道向央行借款。英格兰银行据此判定:英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未枯竭。

英银行融资渠道畅通

另一个原因是,英国银行在这次次级贷危机中遭受的打击远没有美国和欧洲大陆的银行那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受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所限,自身的按揭贷款市场规模有限,次级贷款所占的比例也不高,总体规模与美国相差太远,因此当美国银行纷纷受累于次级贷危机时,英国银行反倒能安然无恙。

另一方面,英国银行在进入美国市场的规模和力度上,与欧洲大陆的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也更为谨慎。当瑞士银行、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早已在美国站稳脚跟、图谋更大发展时,英国的巴克莱、汇丰等银行还在酝酿进军美国的“前哨战”。另一家颇具实力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更是连美国的影子都还没见着,目前只把目标放在买下荷兰银行的美国分部——拉塞尔银行上,希望能通过后者打入美国市场。

更重要的是,英国银行与欧洲大陆银行在融资渠道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被卷入此次危机的英国银行,大多数是具备完整零售渠道的大型商业银行,能吸纳巨额储蓄,即便银行间拆借渠道受阻,也不愁没有资金来源。以汇丰银行为例,虽然次级贷危机造成该行个人金融服务部门的盈利锐减20%,但由于其在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发展迅猛,今年上半年的总体税前盈利仍增长了13%。

相比之下,欧洲大陆银行就没有这般好运。多数欧洲大陆银行的储户规模有限,这导致它们对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依赖比英国银行大得多。因此当风暴袭来,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流动性突然枯竭时,它们受到的打击就更大,逼迫欧洲央行不得不出手救市。

如此看来,当欧洲大陆银行因大量购买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衍生产品而陷入困境时,英国银行反倒“因祸得福”,逃过了一劫。也正因如此,英格兰银行才能在这次危机中稳如泰山,静观其变。

能否继续“无为而治”

不过,这场风波迄未平息。17日,美联储将窗口贴现利率从6.25%降低到5.75%后,英格兰银行是否还能继续“无为而治”,受到了国内的高度关注。

目前,英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仍高达6.3%,3个月拆借利率则达6.7%,均远高于央行5.75%的基准利率。而英格兰银行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要使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与基础利率保持一致”。因此,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英国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再不下调,英格兰银行也会步美联储后尘,或向市场注资,或将金融机构向其借款6.75%的利率降低。

但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的另一项政策规定:当金融市场遇到麻烦时,央行应尽力避免在第一时间向各金融机构施以援手。事实上,英格兰银行到目前为止也是这么做的。但这项政策与“隔夜拆借利率要与基准利率保持一致”的政策明显冲突,因此英国金融市场现在有些困惑,吃不准央行下一步究竟会怎样做。就连权威的《金融时报》也只好在社评中打趣说:“对你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什么也不做。”
[$page]
相关

美国银行贷款违约率将达16%?

林纯洁

目前全球债券市场可谓是一团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5%以上一路滑落,商业票据融资出现巨大困难,金融市场惊魂未定……受到惊吓的投资者只能选择观望。

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风暴会来,金融市场还要损失多少市值,毕竟长期过度乐观的情绪已经积累了太多风险。不过,至少有一个市场的估值已经出现偏差,因为这个市场显示美国银行贷款违约率可能会达到16%。

这就是银行信贷市场,特别是贷款信贷违约掉期市场(LCDS)。贷款信贷违约掉期指数(LCDX)是LCDS的综合指数,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LCDX与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的利差已经从120个基点大幅扩大到接近400个基点,而高收益率信贷违约掉期指数与LCDX之间的利差也在大幅扩大。

这意味着,银行以Libor加400个基点的利率为企业提供贷款。从理论上讲,按历来75%的坏账回收率计算,Libor加400个基点的利率意味着可能的贷款违约率为16%。16%听起来不可思议,因为目前这个数字只有1%。经济状况的改变可能让事情变得糟糕,但糟糕可能只意味着贷款违约率为5%甚至8%,理论上的这个16%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

既然这个数字如此不合理,那么市场呈现出这种定价的解释应该不是基本面的改变而是市场情绪的混乱,这可以从上周商业票据市场的状况中看出一些端倪。根据iMoneyNet的数据,仅上周五投资者就从商业票据市场抽回93亿美元的资金,这令以资产抵押的商业票据融资利率达到5.99%,达到7年以来的高点。相比之下,以大型制造业企业信誉为担保的商业票据融资利率为5.2%。

一般来说,在市场情绪稳定之后,曾经的不理性将成为机会。

债券市场的另外一些情况也值得注意。在过去几年中,由于更加成熟的财政政策及强劲的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的负债开始大幅降低,良好的贸易状况也使这些国家在应对债务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如果市场的混乱局面得到改变,那么新兴市场的债券市场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将更具魅力。当然,这种判断基于一个假设,即美国经济增长率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将低于其潜在增长率,全球经济表现则因新兴市场经济向好而依旧乐观。美林就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表示,亚洲国家受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有限,中国、中东和俄罗斯存在着最大的机会。


货币市场基金染指次级债

王蔚祺

自从37年前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以来,它一直标榜提供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率和高度的安全性。但是大多数投资者不知道的是,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早已涉足目前全球风险最高的债券之一,即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担保债务凭证(CDO)。

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为美国人主要的投资工具,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有3840万个货币市场基金账户。次级债危机爆发后,货币市场基金成为投资者主要的避风港,截止到8月8日的前一周,就有112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全球货币市场基金。

与银行存款不同的是,货币市场基金不受美国联邦政府的担保,但是他们几乎从未失手过。如今美国总规模达到2.5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大多数投资于美国国债、银行存款单和短期商业票据。

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资料显示,今年6月美国银行、瑞士信贷集团、富达投资和摩根士丹利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含次级债的CDO超过60亿美元;今年投资次级债的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达到3000亿美元。

在美国卓克索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金融学教授Joseph Mason看来,货币市场基金所买的次级债根本就不安全。“这给现在的货币市场投资者创造了极大的风险,”Mason表示,“我觉得现在投资任何CDO都是不合适的。”

最新的案例就是美国商品期货行业的货币市场基金Sentinel,该公司手中的信贷资产遭遇流动性紧缩而无法合理沽售,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要求。在停止基金赎回的3天后,申请了破产保护。

1970年成立的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Fund”的创始人Bruce Bent也认为,货币市场基金不应该投资次级债,“这是不合适的,”现年70岁的Bent表示,“它(次级债)在货币市场基金中没有容身之地,我成立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时,我说你必须具有即时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合理的回报率。”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