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企业管理的“山水论”

来源:电脑商学院      2007/8/31   浏览4191次   

企业管理属于“形而上”的范畴,研究其理论和从事其实践的企业家,也经历着肯定、否定和再肯定,两元、一元和融合的认知历程。形象和富有美学色彩的历程表述当首推唐朝青原惟信的参禅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阶段,肯定,山是山、水是水,新生事物,物我两分;第二阶段,否定,入得门来,参禅性空,无山无水,唯有我心;第三阶段,再肯定,性空缘起,空即是色,物我融合,山水皆存。

中国的企业管理,我们可以说自古有之,然而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还只能是近20年的事情。西方管理思想的“入侵”就如同卸闸瞬间的洪水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认识了泰勒、法约尔、德鲁克、戴明等一批企业管理理论大师,艾柯卡、卡耐基、韦尔奇、巴菲特、盖茨等一大批企业经营大师,见识了科学管理、程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专业的管理理论,也见证了4P、5S、6σ、PDCA、KPI等企业管理工具的成功实践。这些与我们以往的实践和管理理念有着天壤之别。这时的中国企业界之面对西方经济,就如同刚刚参禅的人之面对新生事物,经历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一阶段,对西方新鲜知识只有“肯定”。这一阶段的企业管理人员,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管理知识的养分。在这几年的咨询活动中,接触到不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管理人员。他们早在80、90年代,就到处求购管理书籍、光盘,自掏腰包、千里迢迢到北京去听管理大师演讲,对有着跨国公司高管经历、自小接受西方管理理念熏陶的华人大师推崇备至,回来之后,时时处处以大师观点修己安人,“管理者的情商”、“ 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领导商数”、“ 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等等,成了他们的座右铭和口头禅。

经历了两到三年囫囵吞枣、水土不服、企业阶段错位之困之后,再加上东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管理者意识到西方理论对现实中千姿百态的国情企业而言,未必是灵丹妙药,经过了参禅的过程——西方管理模式的亲身体验,“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跨入了“否定”阶段。现在常听到“否定一切”的声音:某某教授讲得不对,前提的西方企业治理结构就和我们大多数国有企业有出入,其理论如何能应用于我们;某某博士的观点你们不能学,二八理论在我们这里根本无法实施,只会带来混乱和消极;科翁的营销理论在中国如此复杂的人为环境中只会到处碰壁;中国人与西方经济人不一样,所以西方HR管理理念不适用于我们中国人,等等。

那么什么才是对的、适用的呢?从下属和同僚那儿了解到,原来惟有他们自己才是对的,怎么说怎么对。这一阶段,管理者给旁人的感觉就是,自以为是,因自己什么管理理论、管理工具都知道,并且自认为掌握得比别人都早且透。所以持什么思想的人我都能反驳、否定,同时我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意推行自己的一套,因此惟我独尊。现在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家已经越过第一个肯定阶段,停留在这样的否定阶段,即以我为尊的一元阶段。此阶段的甚者,目空一切,否定一切。不可否认,在提升自身和保持企业本色方面他们的确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拒绝了先进的理念、知识和实践,利弊相权,我认为是弊大于利。

客观地说,否定阶段又是必须经历的,它是认识和思想升华的一个必经阶段,没有这个阶段,不能达到体道到悟道,最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境地。 佛教禅宗里有个“透网金鳞”的故事。(陈静文)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