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突袭尴尬了谁 饮鸩止渴的限购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15/1/26   浏览9133次   

 

有人说汽车限购能缓解交通拥堵、有利大气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有人质疑一“限”了之太简单粗暴,治标不治本,短期的利好后面是看不见的深层矛盾暗涌。究竟汽车限购是福是祸?是治堵良方还是会后患无穷?

 

限购突袭尴尬了谁

 

2014年12月29日17时40分,深圳市政府突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的通告》,抛出“限购令”,同时公布“限外”方案。当天18时起,深圳正式施行小汽车限购。“限购令”规定,全市小汽车增量指标暂定每年10万个,视道路承载能力、大气环境保护需要等适时调整,其中50%摇号,50%竞拍。每年10万个小汽车增量指标中,2万个针对新能源汽车。

 

突如其来的“限购令”,打了深圳市民一个措手不及,也震撼了许多其他城市的百姓。在唏嘘的同时,很多人开始考虑:下一个限购的城市在哪里?我所在的城市会不会也玩突袭?要不要马上买车避免风险?随后,2015年就在各种汽车限购的传闻中开局了。“成都也要限购了”“坐等石家庄限购”“全国28个省会城市五年内都会限购”……江湖流言四起,一片惶恐。

 

终究难逃舆论的强烈指责,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出尔反尔,民众深感受到了欺骗。此前深圳政府一再承诺不限购,2014年1月在广东省的“两会”上,深圳市市长许勤曾明确表态,深圳对私家车不限行、不限购。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国宾也曾在2013年11月表示,如果深圳出台限牌限号政策,“一定会广泛听取意见,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 而就在限购前一周,深圳市交委负责人还在首届北上广深交通会议上表示,深圳不会学习北上广实行汽车限购。现实发生了变化,曾经说过的话并非一定不能改。但出台的政策和一个星期前说的话截然相反,如何让人相信当初表态的慎重与真心?

 

无独有偶,杭州市在2014年3月突然施行汽车限购,也曾引发颇多质疑,此前针对限购“传言”,当地政府也曾多次“辟谣”。言犹在耳,限购却突然发生,政府公信力荡然无存。深圳、杭州这样出尔反尔搞“突袭”的地方政府,你们如何能坦荡荡地面对自己的市民?“以后你们说的话,我是信还是不信呢?”这是部分市民的纠结,也是政府失信的代价。

 

新能源汽车机会来了?

 

此次深圳的汽车限购政策中,1/5的指标留给新能源汽车,如此高的比例在此前限购的各大城市当中,尚属首例。深圳市政府对于电动汽车的倾斜和扶持显而易见。事实上,除了深圳,其他汽车限购城市在对燃油车扣上大锁的同时,也都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留了一条康庄大道:大把的牌号任你摇,免费的车牌直接拿,妥妥的补贴塞你兜。于是每每有城市宣布汽车限购,就会有一种声音随之而来,“新能源汽车的机会来了”。

 

深圳市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陆象帧表示,汽车限购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绝对是利好,在一定程度上将市民购车的刚需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上。“2015年是新能源车推广的关键一年。”他说。

 

限牌政策的出现会使得有购车刚需的部分消费者将目光投向更容易中签的新能源车领域。而相比纯电动车,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更能适应消费者使用习惯。另外,身处大本营,比亚迪的售后服务和经销商网络渠道建设都更具优势。可以预见,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15年在深圳将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也难怪王传福高调表示,汽车限购对新能源车是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一个良机。“一旦汽车限购的新常态出现,未来很多城市都限购,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就会加上去,汽车限购将会成为新能源车的增长动力。”

 

然而,画面真有想象的那么美吗?就像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中,只针对纯电动车进行补贴使人联想到这是对北汽纯电动车的地方保护,本次深圳如此高比例的将指标配给新能源汽车,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是对本地企业比亚迪强有力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地方保护下到底能走多远?不禁让人质疑。事实上,挥舞着钞票要“买买买”的消费者也并不一定就领情。在北京市2014年度小客车购车摇号中,227万申请者争夺13万块燃油车车牌,惨烈可见一斑。而新能源汽车这边呢?一年过后,2万个指标绰绰有余。2014年2月,北京市开始实施电动汽车单独配置、摇号,首批共配置了1428个个人购车示范应用指标。本应8月26日到期的这批指标,考虑到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9月实施而延长了两月,到10月26日,购车“闸口”才关闭,但弃购比例仍达到68%。

 

为何近七成中签者放弃购买新能源车?主要因为充电问题难以解决,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新能源车型也价格偏高。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想靠限购来逼着人们去买新能源汽车,目前看来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市场经济下,做出购买行为是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使用环境都尚不成熟的当下,要让大部分等待买第一辆车的消费者,怀揣“为子孙后代留一抹绿色”的高尚情操去血拼新能源汽车,实在是强国民素质之难。摇不到号而买新能源汽车满足急切的出行要求的人有,但也只是少数。新能源汽车要走得远应该靠产品实力说话,而不是仰仗限购政策的畸形滋养。

 

后遗症不容忽视

 

采取汽车限购的办法被视为“特效药”,在短期内对于城市交通通畅、新能源汽车发展能起到了不错的作用,没有哪一种措施能像限购一样立竿见影。但后遗症不容忽视。

 

突袭限购,为治堵反堵人心,是否得不偿失?诚然,提前向社会公开可能引发小汽车集中抢购。那么能否不一再用谎言“辟谣”,或者在意识到之前的不限购承诺无法实现时,找个合适时间适当场合作出“不排除采取限购措施”的表态?限购政策实施效果的打折,和政府朝令夕改市区公信力相比,哪种更该避免,哪种影响更加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失信波及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当地。记者就汽车限购采访了成都、太原、西安等地市民,不少人表示,担心自己所在城市也会效仿深圳、杭州突然限购,对于政府的表态不太能信任。成都的赵先生表示:“本来考虑这两年买车的,突然听到深圳限购消息,很有危机感,毕竟成都也是汽车保有量很大的城市,感觉随时都可能会来个限购突袭,不如赶紧买了算了。”当“赶紧买了算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城市拥堵将会被人为加剧。来自成都、苏州等交管局的信息,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每天排队等待上牌的消费者非常多,其中,恐慌性的购车者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当前汽车限购措施可能导致的局面就是,已经限购的城市的消费需求被彻底遏制,而还没有实施限购的城市,则抓紧透支未来几年的消费能力。这种不健康的增长,无异于“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除此之外,限购带来的另一个恶果则是扼杀了市场的公平和自由成长,破坏的不仅是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波及到其他产业。当一个城市,政府失去公信力,市场没有自由度,产业处于畸形发展,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谁知道简单粗暴的汽车限购会否成为毁坏城市经济的“蚁穴”呢?

 

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从限购中尝到的甜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哪怕因为牌照优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也有可能只是镜花水月,甚至有可能反噬。新能源汽车短期内难以突破产品性能不够成熟、价格偏高、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瓶颈,消费者越多有可能隐患越大,一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各种不便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口碑,对新能源汽车的不信任感将充斥整个社会,信任一旦坍塌,后果不堪设想。也许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发展才是新能源汽车该走的路,而不是一味指望搭限购的便车。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