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四不像”车型,又叫“伪国标车”、“猫腻车”。
电动自行车骑行便利、价格低廉,是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道路交通工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2.5亿辆。
然而,电动自行车也是众所周知的“马路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50%的道路交通事故是由电动自行车导致的。给道路安全“保驾护航”,需要进一步用法律“制动”,全面推进电动自行车治理规范化。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新国标),电动自行车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5km/h,整车重量不超过55kg。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越来越快,超过40km/h和70kg的电动自行车成为主流,甚至有车型仿照摩托车不安装脚蹬,时速最高能达到六七十公里,因为跑得快,这种“四不像”车型在市场上曾持续是畅销产品。
“四不像”车型既不符合电动自行车的挂牌标准,也无法认定摩托车牌照。虽然各地设置了一定的过渡期,可以进行临时登记,但仍然面临着交管部门严查的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就会被追责。
事实上,“四不像”车型在管控不严的灰色地带仍然常见,甚至当前还有经销商偷摸清理库存,将这种曾经的“王者”拉到乡镇降价促销,导致在不知情下购买了的车主,突然遭到交警处罚,并深受困扰。
新国标后,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四不像”车型,又叫“伪国标车”、“猫腻车”。
尽管各地在严查、整治电动自行车市场,但依然出现了许多阳奉阴违的做法。比如数据可“篡改”,很多产品出厂时速度限制在25km/h以下,但消费者买到手后,却可以通过插拔某个小零件、剪短多余路线等一些手段,以解除速度方面的限制。某门店店员称,“去挂牌的时候,把车速限制在25km/h,挂牌后可悄悄提速,已经有车主顺利挂上了绿色电动车正式牌照。”
可见,防范“四不像”车型流入市场,不仅要筑起法律防护栏,更要加强源头监管。同时,也要赋予交警部门更大的执法权,进一步明确各类违法行为,比如非法改装、拆卸车辆等行为,并根据各地情况,适当设置处罚种类和幅度,从而实现有效治理的目的。
“四不像”车型到底何去何从?
厂商、经销商在互相扯皮,交警明确表示不能上路,但实际受损害的却是消费者的利益。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在车辆处罚过程中对销售门店和厂商进行实名制追责,严格产品目录准入,阻止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进入流通领域和驶入路面;另一方面,应通过以旧换新、折价回购、经济补偿等方式减轻老百姓负担,并加速淘汰进程。
一言以蔽之,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工具,需要兼顾平衡安全、秩序、效率,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严格实行新标准,并通过产品目录、注册登记、设置过渡期等方式进行监管,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郑瑞龙)